詳情描述
要說瓷器,完美的瓷,如宋瓷的雅拙安詳、明瓷的華麗明艷,它們都是令人難得一見的瓷間絕色。曾經(jīng)有知底細的人說過:這樣一件精品,一窯里也難得出一個,其他效果不好的就都被打爛了。
這就是官窯,僅一件小小的瓷器,就能體現(xiàn)出皇家的氣勢。就是這皇家的瓷器的絕色,卻隱喻著皇權(quán)的承襲殘酷。唐太宗李世民兄弟四人,較后就剩下他一個;大清的雍正更是二十四個兄弟中通過“九子奪嫡”剩下的較完美的那個“瓷器”古代每次新帝登基之前都要經(jīng)過無數(shù)次有硝煙或者沒有硝煙的戰(zhàn)爭。這難道不像是官窯燒制瓷器嗎?每一位皇帝的兒子就像一窯燒出的瓷器,然而不管這一窯燒了多少個,較后只能省下較“好”的那個。原來宮里混不容易,不論干什么,想要較好,都是“一將功成萬骨枯”呀!
相對于官窯,民窯不會如此。民間的容器不是案頭清供,他們總有一定的用途。一只花色不勻稱的碗,一把有小疙瘩的酒壺都仍有生存權(quán),只要能用。每次窯門被打開,趁著瓷器尚溫,就被七手八腳的搬空。所剩的只是窯匠與空窯默然相對。這一幕仿佛散戲后的戲子和舞臺,更像含辛茹苦的父母把孩子都培養(yǎng)成才后,剩下的空巢和老人。(經(jīng)典心情隨筆 )
設(shè)想,如果窯匠手里還有一件瓷器,那也一定是這樣的:正在套車要走的瓷販子眼尖,忽然叫了一聲:“哎!老王呀,這只碗歪得厲害,你自己留下吧!拿去怎么賣呀,除非找個歪嘴的買主!”也就是說窯匠只有留下歪碗的可能。那一窯的碗盤,再精美,也不在窯匠身邊。能陪著窯匠或飲水、或吃粥、或品酒、或服藥的只有那個歪碗。
世事也多半如此。辛苦一生的父母,把有出息的兒女全培養(yǎng)成才,讓他們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的翱翔。然而能守著年邁的父母的每每都是那個成天被喊成沒有出息,憨愚老實的那個。好的瓷器賣出去,剩點錢;有出息的孩子飛出去,給點零花錢,捧一杯水,喂一口飯的還是身邊的那一口歪碗!
窯品三千,我只愿做那只留在窯匠身邊的歪碗。面對父母,我只想做能與他們朝夕不舍的,身邊那個憨愚老實的兒子。我這只別人眼中的歪碗,經(jīng)過歲月的燒烤,在父母的手中,我卻因而莊嚴端貴如唐三藏大漠行腳時手捧的御賜紫金缽。